發布時間:2018-09-07
王建波,1969年6月10日生,石家莊深澤人,河北民間工藝美術家,河北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,石家莊市民協會員,家住深澤縣城內村,早年從事家具生意。十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,使他迷上了面塑,從此便開始了漫長的學藝生涯。當時,他已年過三十,要想學習一門新手藝,可謂困難重重。一開始,他買來很多成品面塑,照著葫蘆畫瓢,手指卻不聽使喚,最基本的面塑形態都做不出來,家里人都覺得他是三分鐘熱度,堅持不了太久。
然而,王建波卻有種不服輸的勁頭兒,非要啃下這塊硬骨頭。兩個月時間里,他廢寢忘食,把所有業余時間都用來揉搓手里的小面團,終于做出了第一件成品——大鬧天宮,現在看來有些笨拙的作品,當時卻給了王建波莫大的勇氣,堅定了他學好面塑的決心。漸漸地,他總結出了自己的心得,手里的面塑也開始有模有樣起來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王建波的勤奮和刻苦,不僅為他開啟了人生的新天地,也感動了面塑界的前輩和老師,素有“蟈蟈王”之稱的面塑大師王亮正式收他為徒,系統地教授他面塑的工藝和流程。
有了老師的指導,王建波進步更快了,在潛心學習了老師田園風格的系列作品后,他又開始了自己的創新之路,在人物面塑方向下工夫,把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傳統元素及個人的人生領悟融合到作品中,創作出十二生肖系列、西游系列、三國系列、福祿壽喜神話傳說系列及近代英雄人物系列等。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在他靈巧的手中,變成一個個生動的作品,活靈活現、栩栩如生。
作為面塑的傳承和推廣者,王建波成為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榮譽會員,榮獲了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的稱號。
面塑俗稱捏面人,沒有教材,也沒有固定形式,全憑一代代藝人口傳心授,把成竹在心的模樣裝在腦子里,經過一番搓、捻、搟、切、捏、揪、壓、挑、卷,花鳥草蟲、飛禽走獸,便從手中活脫脫地變出來。面塑取材簡單,卻包含了高超的手藝,作為民間傳統藝術之一,承載著屬于中華民族的獨特記憶和風俗,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從開始學習的那天起,王建波就把弘揚面塑藝術作為自己的責任,但在深入了解學習過程中他發現,盡管這項技藝精妙絕倫,卻擺脫不了瀕臨失傳的窘境?!皞鞒小币辉~,就此在他心里扎下根來。前不久,他收到邀請,參加在廊坊舉辦的第三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。展會上,王建波帶領面塑愛好者和孩子們一起捏面塑,他說,面塑是掌心上的藝術,方寸之間卻映射著老祖宗留下的幾千年歷史,我們必須要吸引孩子們走近傳統工藝,才能把優秀的民族文化傳遞下去。
作品欣賞: